
學校舉行全員書法比賽
□本報記者張麗娜本報通訊員段金均
“把‘禾’字瘦身、變窄,長捺改寫成一個點,‘口’部縮小、位置稍向上移動,這樣寫出的‘和’字才更美觀。”10月17日上午,在德州市建設街小學六年級一班的書法課上,教師楊文邊示范邊講解,50余名學生在臺下認真臨摹,筆尖沙沙作響。
百年老校翰墨香:書法成立德樹人重要抓手
始建于1912年的建設街小學,已走過百余年辦學歷程。“我們緊扣‘習字立品,陶志養慧’的校訓開展書法特色課,就是要讓學生在筆墨間學會靜心、養成品格。”校長范麗玲介紹,作為全國書法教育示范學校,學校一直將書法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把書法與文化傳承、品格培育深度融合,構建起師生全員參與、教學相長的書法教育體系。
“不只是讓學生能寫一手好字,更希望他們能在練字中磨心性、明事理。”范麗玲介紹,書法特色課貫穿小學6年,是該校“七好”(立好志、塑好品、讀好書、寫好字、健好體、務好勞、啟好智)校本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
分層教學+三維保障:書法教育落地見效
如何讓書法教育真正落地見效?建設街小學的答案是“分層教學”與“三維保障”。
楊文介紹,為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寫字、跟上進度,書法教學圍繞“分層”與“實效”展開。首先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書寫基礎差異,明確分層目標與重點。低年級以“寫正確”為核心,側重興趣啟蒙、掌握基礎筆畫;中年級聚焦“寫規范”,重點講解漢字間架結構;高年級則追求“寫美觀”,進階軟筆字學習并結合古典詩詞開展創作。
在此基礎上,通過“三維保障”確保教學落地。課堂上,教師以板書拆解筆法細節,并借助習字軟件動態呈現筆畫走勢;全校還統一設置每日20分鐘的固定寫字時段,組織全員共同練習,讓學生在“學+練”結合中逐步達成各學段目標,穩步提升書寫水平。
師生同練+激勵賦能:點燃學習書法熱情
“要讓學生寫好字,教師得先過書寫關。”這是建設街小學教師間的共識。走進該校教學樓,大廳內陳列的教師粉筆字展板格外醒目。每周,全校教師都會完成一幅粉筆字作品并展出,這些工整的作品不僅是教師書寫素養的展現,更成為學生眼中“行走的字帖”。
“我們開展青年教師書法培訓,不只是針對專業書法課教師,更是希望所有教師的板書都能成為學生的‘活字帖’。”全國書法教育優秀教師王漢沈說,作為學校青年教師書法培訓的指導教師,他介紹,學校專門制定了覆蓋全體教師的書法提升計劃:為新入職的青年教師設計針對性培訓,幫他們快速夯實書寫基礎,還定期邀請書法名家到校開展講座,讓資深教師也能持續提升書寫水平。
學生的書法學習熱情,則靠“看得見的認可”點燃。每月一次的書法比賽、“書法小明星”評選,是學生們最期待的活動。“第一次被評為‘書法小明星’時,老師把我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我開心極了。”六年級三班學生鄭志誠笑著回憶。從那以后,他每天更加勤于練字,“就想讓字寫得更漂亮,下次評比還能被選上,讓大家看到我的進步”。如今,這種“以評促學、以展激趣”的模式已在校園內形成良性循環,越來越多學生從“要我練”變成“我想練、我愛練”。
“人寫字,字亦寫人。”范麗玲表示,學校不僅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練出好字,更借環境浸潤涵養品格。教學樓三樓的書法特色長廊里,顏真卿等古代書法家簡介、師生優秀作品錯落陳列,處處透著筆墨氣息。“希望通過這樣的沉浸式環境熏陶,讓書法自然融入校園日常,成為學生‘習字立品’的無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