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欖球隊在訓練

運動員進行皮劃賽艇訓練
□本報記者陳錕本報通訊員俞麗媛
10月16日,山東省柔道男子冠軍賽60公斤級決賽中,德州運動員劉家碩憑借得意技術“背負投”摘得銀牌。在此次省賽中,德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派出11名運動員代表德州參賽,獲得1銀、1銅、1個第五名和1個第七名。今年以來,德州體校已在全國及省級大賽中斬獲19枚金牌、25枚銀牌、44枚銅牌的好成績。自2022年恢復辦學以來,德州體校在強手如林的山東競技體育版圖中迅速崛起,成為令人矚目的區域體育新高地。
賽場突破 見證整體實力躍升
“今年我們的成績不僅是獎牌數的增長,更是項目厚度和競技水平的整體躍升。”德州體校副校長王曉東介紹,學校在多個項目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其中,建隊僅兩年的橄欖球隊無疑是一匹“黑馬”。在2025年山東省女子7人制橄欖球錦標賽中,這支年輕的隊伍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為德州捧回女子甲組、乙組2枚沉甸甸的銀牌。“從零基礎到省錦標賽亞軍,隊員們付出的汗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兩屆全運會冠軍、橄欖球隊主教練劉俊奎動情地說,“每一次訓練的汗水,每一次失利后的總結,都化作了賽場上的默契與堅韌。她們證明了德州體育人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
同樣實現跨越的還有田徑和武術散打項目。在競爭激烈的省田徑冠軍賽中,德州代表隊團體總分飆升至全省第三,接力項目豪取5金4銀1銅,標志著短跨、競走等項目整體實力已跨入全省前列。在省武術散打冠軍賽上,27名運動員一舉奪下4金3銀6銅,獎牌數和總分高居全省第二,創下歷史最佳。
在這些閃亮的成績中,也不乏優秀的個人。2010年出生的武術散打小將劉佳彤,在兩年半時間里,從一名青澀少年迅速成長為省錦標賽冠軍、國家一級運動員,完成了令人驚嘆的“三級跳”。她的蛻變,正是德州體校科學培養體系的最佳注腳。
政策保障夯實基礎 管理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德州競技體育的崛起,源于堅實的政策保障與學校內部治理的創新變革,這兩大引擎同頻共振,共同推動了我市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
持續的財政投入被精準用于場地升級、器材購置、運動員伙食補助等關鍵環節。同時,市政府科學規劃項目布局,重點發展橄欖球、田徑、武術散打等優勢項目,成功打造了“山東省優秀運動隊后備人才基地”和“國家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兩塊金字招牌。市體育局副局長林傳健表示,通過深化“體教融合”,在教育、人社等部門支持下,德州體校暢通了運動員的升學渠道,解決了學生和家長的顧慮。
“我們秉持的是‘科學化、精細化、人性化’的治校理念。”在平衡“訓”與“學”的矛盾上,體校探索出了有效路徑。語文教師田瑛琪表示:“我們推行‘學案導學’,為外訓運動員制定補課制度,確保文化學習不掉隊。學校還建設了閱覽室,開展教師‘青藍工程’結對,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學校獲評德州市中職學校體育學科教科研基地,運動訓練專業被認定為市中等職業教育示范性專業。
后勤保障負責人孫丁錚介紹,學校在膳食營養、運動康復和心理疏導方面都進行了升級與改善,致力于為運動員提供“家一般”的溫暖保障,讓他們能以最佳狀態投入訓練。
卓越教練精準施策 科學選育厚植人才
一支高水平的教練員隊伍是提升競技成績的“核心資本”。德州體校通過公開招聘、系統培訓持續優化教練員隊伍結構與專業素養,并與西安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引入前沿訓練理念。
學校還建立了完善的激勵機制,重獎突出貢獻者,充分激發教練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武術散打教練黃德舉所言,他們不僅千錘百煉技術細節,更注重培養運動員的臨場應變能力與強大心理,陪伴運動員在一次次挑戰自我中成長。
與此同時,一套科學、廣泛的選材育才體系則確保了優秀人才的“源頭活水”。德州體校建立了覆蓋全市中小學的選材網絡,通過縣級訓練基地、聯訓聯賽等方式廣泛發掘苗子。選材手段也告別了單一的經驗判斷,結合了骨齡預測、生理生化指標檢測等科學方法,大幅提升了準確性與成功率。2025年山東省田徑冠軍賽男子丙組4×400米接力金牌得主高全豪便是這一體系的受益者,他說:“我是被教練從學校運動會中發掘出來的。體校的訓練比想象中更科學、更系統,教練會逐幀分析我的跑步姿勢,幫我優化每一個技術環節。”
從發現一名有潛力的苗子,到將其培養成站上領獎臺的冠軍,德州體校通過教練員的卓越執教與科學系統的培養方案,形成了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優秀體育人才生產鏈,為未來的輝煌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面對即將到來的第26屆省運會乃至更長遠的目標,德州體校已然繪就了清晰的藍圖。學校將繼續深化“體教融合”,優化項目布局,加大科技助力訓練的力度,向著培養更多高水平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的目標穩步邁進。
“我們的愿景,是將德州體校打造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搖籃。”王曉東說,“不僅是獎牌的累積,更是德州城市精神與活力的展現,為‘特色體育名城’的建設注入強勁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