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瀟本報通訊員蓋文征張小璐
近日,天衢新區長河街道郭家庵便民市場內,一家正在裝修的餐飲店迎來區綜合行政執法部的“事前指導”小組。“餐飲場所地面要干燥,要有排水條件和設置電力供應區域,以及食品貯存、更衣、清潔工具存放場所。”工作人員一邊對照清單講解規范,一邊根據店面結構和布置提出具體建議。
從過去“發現問題進行處罰”到如今“服務趕在監管前”,一場監管方式的變化正在發生。天衢新區綜合執法部宋官屯市場監管所所長王洪濤告訴記者,轉變始于去年推出的《市場監管標準化執法工作規范》和《輕微違法行為免罰輕罰規定》。
新政策文件對行政檢查、行政處罰、合規指導等領域作出明確規定,執法部門針對企業開辦、生產等關鍵環節開展事前指導。王洪濤說,以餐飲店裝修為例,提前告知功能分區標準和消防要求,能幫助企業避免后期拆改損失。一家200平方米的餐飲店,僅此一項就能節省數萬元。
今年以來,天衢新區開展事前指導320次,企業因不規范經營導致的違規率同比下降36%。
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天衢新區編制了《企業合規指導手冊》,并建立品牌培育梯隊。目前,全區已培育省高端品牌企業13家、“好品山東”品牌4家,數量居全市首位。
“提前介入”不僅降低了企業合規成本,也提升了監管效能。天衢新區綜合執法部部長馬金東列出兩組數據:一方面,企業因事前指導平均縮短籌建周期15%,合規成本降低約30%;另一方面,執法部門通過標準化清單和聯合檢查,執法頻次減少30%,問題發現率提高22%。在馬金東看來,監管方式轉變的本質是政府職能的深化,“優化營商環境不是口號,而是要實現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真正站在企業角度解決問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