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客在耀濤糕點店購買月餅
□文/圖本報記者 孟志遠 本報通訊員 劉曉真
中秋旺季雖過,但齊河縣大黃鄉北段村的耀濤食品廠生產車間里依然繁忙,工人們在自動化流水線旁將一箱箱糕點封裝打包。
從父輩的家庭作坊到如今規?;氖称窂S,廠長段耀濤帶著三代人堅守的匠心,讓耀濤糕點從大黃鄉走向全國,成為“德州老字號”。
從小作坊到食品廠
1976年,段耀濤的爺爺在家里支起爐灶,用古法手工制作蜜三刀和泡子糕。每逢二郎廟大集,爺爺就趕著驢車在土路上顛簸幾小時去集上售賣。1992年,段耀濤父親創立了耀濤品牌,經過多年口碑的積淀,耀濤糕點成了方圓十公里鄉親們的心頭好。
“我小時候,一到中秋節,全家熬夜手工做月餅,用木頭模子壓出花紋,再用燒鋸末的土爐烘烤。父親在爐前忙活,母親在一旁配餡料,芝麻、花生都是當天現炒現用,保證新鮮。早上6點剛在集上出攤,購買的人就排起了長隊,一天能賣3000多個月餅。”段耀濤回憶。
1996年,18歲的段耀濤毅然接過了家里的擔子。從趕集零售做起,蹬著三輪車走泥路,風雨無阻。2007年,他注冊了齊河縣大黃鄉耀濤糕點店;去年,又投資200多萬元,將小店鋪升級為食品廠,年產值達300多萬元。10萬級凈化車間里,全封閉的半自動化及自動化生產線取代了手工模子。
“從爺爺燒煤爐到父親趕集,再到我這代建廠,三代人的汗水才換來今天的規模。這不僅是工廠,更是傳承的紀念碑。”段耀濤看著嶄新的設備感慨道。
從擺攤吆喝到發貨全國
提起早年趕集,段耀濤苦笑道:“那時路太難走了,遇到下雨天,渾身濺滿泥點子?!弊羁鄷r,他和五六個同行在烈日下擺攤吆喝,競爭激烈。但耀濤糕點早已小有名氣——甜而不膩的蜜三刀、清爽可口的泡子糕,成了大黃鄉的招牌。
隨著物流行業的蓬勃發展,耀濤食品廠積極創新經營模式。除了在大黃鄉布局銷售門店、深耕本地市場外,企業還持續拓展外地市場。如今,借助冷鏈物流,產品已順利發往全國各大超市與農貿市場,從山東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乃至遙遠的新疆,消費者都能輕松買到地道的“大黃鄉味道”?!白詮拈_始給商超供貨,訂單量直接翻了幾番?!倍我珴榻B,尤其到了中秋前夕,企業物流發貨更是進入高峰,每天發貨車次達十幾趟。
線上宣傳更是錦上添花。段耀濤緊跟潮流,在短視頻推廣上發力,在抖音開設賬號分享耀濤糕點。鏡頭前,剛出爐的月餅泛著油光、蜜三刀上點綴著芝麻、泡子糕層層酥脆,多款糕點的誘人畫面搭配“家鄉傳統味”的溫情文案,吸引眾多網友點贊評論。2024年,憑借多年的口碑積淀與地道工藝,耀濤糕點獲評“德州老字號”。
帶著鄉鄰一起致富
耀濤食品廠的規模在擴大,但那股滲透在細節里的匠心依舊。廠里對原材料的把關近乎苛刻,食用油只用大品牌,芝麻專挑顆粒飽滿的上等品,連糖稀都堅持用紅糖手工慢火熬制。段耀濤介紹:“咱的核心配方是祖傳三代的手藝,最經典的就是蜜三刀和泡子糕,講究的是低糖低油、甜而不齁、油不膩口,這標準從爺爺輩傳下來就沒變過?!?/p>
近幾年,段耀濤組建了口味研發團隊,在保留傳統糕點精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陸續研發出蘇式月餅、廣式月餅、鮮花糕等8個系列,涵蓋無糖、雜糧等20余種口味,既有迎合健康消費潮流的改良款,也有融入地域特色的創新品,讓“老味道”吃出了“新花樣”。
段耀濤始終記掛著鄉親們,他特意把食品廠建在北段村村口,優先吸納村里的剩余勞動力,現已解決12名村民就業。
目前他正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爭取讓祖傳的糕點制作技藝走向更遠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