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佛山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再星——從軍營戰商海 闖出新天地

劉再星(左)向客戶介紹產品性能

向我市中小學生捐贈總價值157.29萬元的智能防護用品

推介公司產品
□文/圖本報記者尹曉燕 路龍帥
人物簡介
劉再星1973年出生于樂陵市。參軍十余載,轉業至樂陵一所鄉鎮中學任教。2016年開始創業,成立安谷緩震防傷材料實驗室,成功研發出IPM(IntelligentProtectionMaterial)等多項核心技術成果。2022年5月,正式成立佛山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專注于緩震防傷材料研發與產業化的科技研發企業。2025年7月,注冊成立安谷(山東)防護器材有限公司,依托德州優越的區位交通和產業政策,打造長江以北地區的研發與銷售基地。
9月28日,京津冀創新轉化(德州)中心報告廳內,佛山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再星將公司生產的智能防護用品送到學生代表手中。捐贈的1050套總價值157.29萬元的智能防護用品,不僅承載著他對家鄉學子的關愛,更凝聚著他從軍營走向新材料研發“戰場”近10年的堅守和突破。
當天,安谷公司與德州文旅集團、天衢建設發展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安谷智能體育裝備項目落戶德州。“落葉總要歸根,在外打拼多年,總想有機會回饋家鄉,這次通過招商引資,將新項目落戶德州,助力家鄉發展的同時,依托德州優越的區位交通和產業政策,深度輻射長江以北地區市場。”劉再星信心滿滿。
軍旅淬煉 十余載磨礪鑄就人生底色
1973年,劉再星出生在樂陵市寨頭堡鄉的一個普通農家。中專畢業那年,懷著對軍營的向往,他毅然報名參軍,被分配到湖南衡陽,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軍旅生涯。
“剛到部隊時,我就是個毛頭小子,渾身充滿了干勁兒。除了常規訓練,也深知知識方能改變命運的道理。”劉再星回憶道。他白天完成本職工作,晚上挑燈夜讀,用3年時間自學完高中全部課程。功夫不負有心人,入伍第三年,他成功考取了軍校。
軍校畢業后因為工作需要,劉再星從基層單位調到后勤軍需部門,負責軍需被裝管理工作。在這個掌管著服裝鞋帽、帽徽肩章等1200多種軍需物資的崗位上,他展現出管理才能。“每個軍需品都關系到官兵的切身利益,必須做到精益求精。”他創新性地建立了一套精細化管理體系,被廣州軍區評為“紅旗保管員”,并在業務和軍事比武中表現突出。
2000年,懷著對軍營的不舍,劉再星轉業回到老家。新工作出乎他的預料。他被分配到了樂陵一所鄉鎮中學任教,最多的時候同時教7個班級,每天8節課排得滿滿當當。“那時候月工資二三百元,幾乎全都用來給學生買獎品了。”他笑著說,每當學生考試成績進步,他就自掏腰包獎勵名牌運動鞋、書包等,“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容,我覺得一切都值了。”
盡管只教了1年多時間,卻與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結婚時,曾經教過的學生和同期任教的老師都自發前來參加婚禮。我特別感動,這比任何獎項都珍貴。”劉再星動情地說。
創業長征 “六年磨一劍”造出新材料
2002年,受泰山集團董事長卞志良的邀請,劉再星入職泰山集團人事部。在這個新崗位上,他再次展現出超強的學習能力,在職期間牽頭完成了集團環保認證等重要項目,職位有了很大提升。他還參與接待了來自巴基斯坦、朝鮮等國的代表團。“這些經歷大大開闊了我的眼界。”他說。
然而,3年后,已在企業站穩腳跟的劉再星再次做出令人不解的決定——南下廣東。“在廣東有一大批戰友,他們邀請我去一起發展。”談及這次轉折,他坦言是戰友情誼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打動了他。
在廣東佛山,他與戰友一起從事軍工材料生產,月薪飆升到了一萬多元。但劉再星并不滿足于此。2016年,在幾位戰友的支持下,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抉擇:創業研發新材料。
“既然你有軍需品管理經驗,又有軍工廠資源,何不往材料領域發展,研發更加先進的材料用于軍需品
生產?”老領導的話點醒了劉再星,幾位戰友湊了600多萬元啟動資金,支持他組建實驗室,主要研發緩震防傷新材料。
創業之路遠比想象中艱難。在佛山一個工業區內,他租下300平方米的實驗室,帶著最初僅有三人的團隊,開始了漫長的研發歷程。“那真是‘六年磨一劍’。”劉再星感慨道,一次次實驗、一次次失敗,前路漫漫根本看不到希望。研發人員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最初的工作人員走得一個不剩。
“到了第三年,錢花了200多萬,一點成果沒有,可謂是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真的想要放棄,但放棄了該怎么跟戰友們交代。”劉再星說,“艱難的時候是軍人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支撐著我,是戰友們鼓勵著我。”
第四年,研發團隊發現,雖然已經掌握了緩震防傷材料的基礎配方,但始終出不了成果,關鍵問題出在催化劑上。他們買來上百種催化劑,逐一做實驗,篩選出最優配比。“眼藥水瓶大小的一份催化劑就要上萬元。搞研發不僅要耐得住寂寞,更是真金白銀往里面砸。”到了當年底,研發終于有了雛形,但性能還有待提升。
第六年,累計投入500多萬元,IPM(IntelligentProtectionMaterial智能防護材料)第一代終于問世。2022年5月,佛山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
德州布局 智能防護北方基地啟航
新材料問世,正待大施拳腳之時,劉再星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福建泉州鞋業發達,當他帶著團隊去鞋廠談合作時,卻被拒之門外:材料是好材料,但價格太高,植入鞋子不現實。還有業內人士直言:“想在材料領域做大做強,太難,不如換個賽道直接做產品。”
劉再星用新材料做成鞋墊,不僅大幅降低成本,而且很好地起到減震防傷的效果。目前,安谷公司與國內多家企業達成合作關系,每年供應大批緩震防傷鞋墊。
隨著公司發展,賽道逐步拓寬,產品從緩震跑鞋、防護頭盔、防護服等人體防護領域,擴展至物品防摔、軍警防護、工業減震等多個領域,產品品類增至百余種。新材料研發同樣沒有止步,目前,IPM已經更新了十幾代,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
“產品性能在不斷更新,最近一次接待來訪時再次刷新了紀錄。”劉再星介紹,原本現場設定的試驗場景是5公斤的鉛球從1米高度自由落體,砸向緩震防傷鞋墊下2毫米的玻璃,玻璃不碎。但當天工作人員拿來的卻是1毫米的玻璃,劉再星只能硬著頭皮砸,玻璃依然沒有碎。
正是基于產品的良好性能,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防護服內置材料,比亞迪汽車座椅的減震材料,都采用了這項技術。
同時,公司還聯合科研院所的知名眼科專家,研發了遠紅外硅等納米復合材料技術,植入眼鏡框中,可用于預防近視、緩解眼疲勞、干眼癥等癥狀,并取得了醫療器械生產資質。在佛山,安谷公司與20多家眼科醫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并將遠紅外納米材料廣泛用于預防青少年近視,企業營收逐年增長。
這些年,雖遠在佛山發展,劉再星一直心系家鄉,與家鄉保持密切聯系。去年,安谷公司與德州學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緩震材料研究,研發運動防護系列產品。今年7月,在德州文旅集團的大力支持和德州招商引資政策的推動下,安谷(山東)防護器材有限公司正式落戶京津冀創新轉化(德州)中心。
“家鄉對公司發展給予了很大支持,不僅免除了3年房租,還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務。”對于新公司的發展,劉再星有著自己的規劃,德州有著優越的區位交通、產業政策,新公司可以作為安谷長江以北地區的研發和銷售基地,深度輻射京津冀、環渤海及東北地區市場,全面提升IPM技術在北方健康防護領域的應用與成果轉化能力。
“第一年,完成團隊組建與實驗室建設,推出3至5款核心產品試銷;第二年,實現重點產品線量產,實施城市合伙人計劃,建立區域分銷網絡;第三年,形成全品類供應能力,打造2至3個細分市場品牌。”劉再星干勁兒十足地說,新公司預計能為德州貢獻近百個就業崗位,年銷售額達到8000萬元至3億元。